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

2022-09-30 09:08:59 tibiao 62

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

一、大型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典型路径

一是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大量的科研人员和丰富的科研资源,在开展技术创新的同时承担了大量国家、行业重点研发项目,产出了大量的科技成果。二是具有专业的标准化工作人员和成熟的标准化工作机制,标准化信息渠道畅通,能够参与各类标准化组织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标准化工作经验。三是具有较强的行业影响力,在科技创新和标准研制的同时能及时将技术与标准进行推广应用。

大型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典型路径主要包含以下流程:一是按照企业技术发展需求,围绕企业科研和工作布局,充分考虑先进技术发展趋势,构建动态管理的标准体系;二是根据标准体系,找出标准缺失情况,同时针对项目规划、立项、实施、验收等各阶段形成的成果进行标准转化评估,找出可以转化为技术标准的科技成果,总结标准化需求;三是按照标准化需求系统布局标准研制任务和标准试验验证工作,并协调好企业内部与外部资源,保障标准研制效率和标准质量;四是标准试验验证通过后,及时推动标准的应用实施并进行监督,针对实施效果差的标准开展研究,必要时可设立科研项目开展科技成果研究工作。

二、产业联盟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典型路径

一是拥有大量来自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成员单位,形成了大量的科技成果;二是利用其联结产业上中下游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能够快速挖掘市场发展需求,及时发现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标准化问题;三是能够打通标准化信息渠道,指导联盟成员与相关行业、国家和国际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进行对接,增强联盟成员的标准化意识水平与标准化工作能力;四是在联盟成员协商一致的情况下,有助于标准的快速应用与实施。

产业联盟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典型路径主要包含以下流程:一是收集并整理各成员单位的科技成果产出情况,建立科技成果库;二是对现有的科技成果进行评估,确定哪些成果可以转化为技术标准、转化为哪种类型的技术标准;三是组织联盟成员成立标准起草组,按照联盟规定开展联盟标准研制工作;四是对于已经形成的联盟标准,在联盟内部先试先行;对于实施效果好且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潜力的联盟标准,开展标准升级转化工作,指导联盟成员与相关标准化组织机构进行对接,推动联盟标准上升为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

三、标准化专业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典型路径

标准化专业机构拥有众多标准化专业人员,熟悉标准化工作流程、标准化法律法规与政策;在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方面,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拥有大量的标准化信息资源,能够利用与国内外相关标准化组织机构的沟通渠道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但是,由于标准化专业机构缺少科技成果创新能力,需联合企业、研究院所等共同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相关工作。

标准化专业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典型路径主要包含以下流程:一是收集和整理相关行业或地区的科技成果,同时对接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提出制约行业和地区发展的重大标准化需求,推进技术研发与应用;二是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评估工作,筛选出可以转化为技术标准的科技成果并确定标准类型;三是组织相关标委会、企事业单位共同开展标准制定、立项、试验验证等工作;四是联合标准起草单位、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或产业联盟等共同推动标准实施与应用,以满足行业或地方发展需求。如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基于智慧停车领域的最新科技果,对接国内外相关领域发展趋势,组织相关技术单位共同编制路边停车数据采集系列标准,为城市路边停车实现智慧化管理提供了支撑,同时为相关停车设施产品提供了进入市场的“通行证”,促进了停车设备产业的发展。

四、高新技术区域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典型路径

高新技术区域主要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些区域都是经政府批准,依托于良好的科技和经济条件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是我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抓手。高新技术区域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工作的特色在于“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标准化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服务”,旨在强化技术、资本、人才、服务等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与优化配置。

高新技术区域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典型路径主要包含以下流程:一是政府按照国家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总体要求,结合区域科技创新和标准化发展水平,发布并实施相关政策举措,引导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参与标准化工作;二是政府引入标准化服务机构,一方面为区域开展标准化工作提供思路,另一方面帮助企业解决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打通标准化信息渠道,指导企业参与各类标准化活动,提升企业人员的标准化工作能力,从而建立要素齐全、功能完善、开放协同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服务体系。


声明:转自《中国标准化》期刊,公益传播,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