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标准化人才怎么办?

2021-03-04 09:29:56 tibiao 8

缺标准化人才怎么办?

当前,我国标准化人才总量少,相当多的企业缺少开发、市场、产品一体化的标准化人才,质量低,现有的标准化工作人员有相当一部分在知识结构和能力上不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缺乏高层次人才,我国尚未培养出足够的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工作的优秀标准化复合人才。怎么办?一是引进。二是培养。

一、去哪里引?

目前,中国计量大学是全国首家申报设立标准化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青岛大学是国内为数不多开设标准化工程本科教育的高校,济南大学、聊城大学、广东开放大学、广州理工大学、南通理工学院、深圳科技大学等设置了标准化工程专业,华南农业大学、太原科技大学等在各自的专业中增加了标准化的培养方向。研究生教育,标准化还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列入教育部招生目录中,清华大学与国家标准委在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开设了标准化方向并招生,青岛大学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点与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点中分别设置了标准化工程标准化管理两个培养方向,华南理工大学、河北大学、中南大学等在相应的专业领域中开设了标准化研究方向的硕士培养。

二、怎么培养?

(一)高校人才培养。

1.初级标准化工程师:本科层次的培养。管理类标准化工程师:工业工程(一级学科)下的标准化工程特设专业(120702T),这可作为管理型标准化工程师的主要培养路径。技术类标准化工程师:工科为主专业+ 标准化工程双学位培养模式,这可作为技术型标准化工程师的主要培养路径。工科为主专业加标准化工程选修课程培养模式,这是提高本科学生标准化意识并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性的可选路径。

2.中、高级标准化人才的培养路径。需求来自几个方面一是各省及副省级的标准化科研部门、管理部门、各行业标准化研究部门和培养标准化人才的高校。二是各类大中型企业,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出口导向型企业、高新技术、高端医药和食品企业。培养路径有四条:一是学位路径(硕士和博士)。依托工业工程或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标准化科研部门和高校培养研究型人才;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导入技术管理(MOT)教育,侧重于为高新技术企业和标准化管理和研究部门培养知识产权管理、技术管理人才。二是MBA 教育。导入标准化管理教育,侧重于为有志于标准化事业的在职人员提供一个深造的路径,培养管理型高层次标准化人才。三是在工程硕士的培养中导入标准化工程和质量管理工程等相关课程,面向各行业培养高层次标准化技术人才。四是具有某专业背景的标准化高端技术人才。可借鉴复旦大学等校标准化硕士研究生班培养模式。依托具有机械工程、化工等一级学科学位硕士和博士培养能力的学校培养具有专业背景的高层次复合型标准化人才。

(二)社会人才培养。

1.建立内部标准化人才培养机制。企业标准化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土壤,一个成熟的企业,需要有自己的标准文化和标准人才培养机制。企业应对自身标准化人才的需求作出科学的评估,制定各类标准化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培养对象、培养方法、培训师资、培训内容等。企业在职人员熟悉技术、了解企业情况,从在职人员中选拔人才进行标准化基础知识的培训,或者进行重点培养。企业可以借助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举办高等继续教育的渠道,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在现有员工中开展标准化非学历教育,或者利用新媒体手段,开发标准化网络课程,满足在职在岗人员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2.加快从外部引进标准化复合型人才。标准是技术转化的桥梁,在向产品转化过程中,标准则为样本或样品转化为产品规定合理的程序要求。随着企业产品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标准及标准化工作与产品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也日渐紧密,对于标准化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一大批依靠标准创新实现产业升级的强势企业脱颖而出,而企业对于标准化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转向为既精通标准化知识,又熟知国际规则和产业政策的复合型标准化人才。这类人才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同时也要是相关领域的技术或标准化的行家,还要掌握整个国际技术的动向,短时间内很难从内部员工的培训系统中产生,需要加大引进力度,并通过企业内部培训机制,尽快了解企业实际,发挥其标准化知识的最大作用。

3.注重培养国际意识。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技术交流范围的不断扩大,企业了解并参与国际标准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于具有国际市场、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而言,采用国际标准或者自主标准升级为国际标准,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这种形势下,企业更需要进行标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要积极培养企业标准化人才的国际意识,更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并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综合相关平台信息)